“在一个安排妥善的环境中,是不会有许多个‘不’字,必要的‘不’字也会有明确的规定,孩子能懂得这些规定,成人也能坚持执行”,那么反过来正视我们以前的规则,是否有太多的禁令,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像哑吧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反思这个情节,我们不难发现,陈旧的作息制度和班级规则已经明显不适应经历课程改革以后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这一案例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在尊重幼儿个性需要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呢?那我们平日里的“作息时间表”的安排是否要考虑有一定的弹性了呢?
今天,在李晗老师的带领下,小班组的老师们针对弹性作息开展了头脑风暴,老师们纷纷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潘嘉雯老师提出,用餐前后可以让幼儿自主设计他们活动的内容,比如十一点二十到十二点;张伟娟老师则提出,做操后之后直接去户外游戏如果发现了一些生成有价值的活动,可以自主弹性,延后教学活动,做操后的时间到吃饭时间可以弹性;还有老师提出可以边喝水边户外游戏评价,下午集体活动以后以及延时班以后也可以弹性,关键在于老师如何把控,这也很考验我们老师的能力。
总而言之,“弹性”不等于随意,实施“弹性作息”要有度,要适时而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