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活动在幼儿园是比较受幼儿喜欢的一项活动,教师可以从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生成手工制作的主题,确定主题,让幼儿以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激发幼儿对制作的兴趣,培养了幼儿想象的能力。通过手工活动制作,锻炼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训练幼儿技能技巧,眼、手、脑的协调运用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和创造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手工制作,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幼儿对美术的认识还能让幼儿开阔眼界,乐在其中,亲自体验、探索动手的情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和同伴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的美。那么在手工活动中幼儿动手操作兴趣应该如何保持呢?
篇章一:评课议课
参与薛科老师创意手工焦点课的老师进行了评课议课,薛老师通过精心的备课,把这节《羽毛球大变身》的创意手工课上的生动有趣。孩子们做出来的作品也都丰富多彩,大多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一味地只会模仿。无论是薛老师准备的图片还是教具都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对这节手工课的兴趣。
篇章二:现场沙龙
本次沙龙活动围绕主题:“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动手操作兴趣应该如何保持”现场讨论热烈,孩子天性活泼,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很多习惯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的。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孩子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差异、基础水平不同,材料的新颖,对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手协调能力,以及开发孩子的大脑思维,发挥其想象力,大有裨益。经过研讨大家得出以下结论:
1.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
2.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操作材料(材料新颖)供幼儿选择,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了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
3.抓住幼儿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在美术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
撰写:陆丽红 审核:赵青 图片:顾春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