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一句话:“唯有了解我们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反应方式,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由此可见,观察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为了让老师们更进一步学会观察,确立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我园于2016年5月16日下午,全体老师齐聚会议室,就以“集体教学中幼儿行为的观察”进行了沙龙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韩萍老师主持。将韩老师将活动分为四大环节:“一、解答问题,概念理解;二、聚焦案例,讨论交流;三、头脑风暴,现场练兵;四、延伸活动,小结梳理”。
环节一:解答问题,概念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习,明白了集体游戏与自发游戏概念中的异同。主持人通过提问“幼儿的行为,具体又可以指什么?”,引导老师们回顾在日常的集体教学中可以从孩子动作、语言、表情、神态等,进行观察。以及由此推断出幼儿心理活动。
环节二:聚焦案例,讨论交流
韩老师通过展示日常集体教学中的课堂实例总结出观察——观即观看;察即察觉、省察、思考。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既看又想的过程。观察的种类:有结构观察、无结构观察、全面观察、抽样观察、定期观察、追踪观察。
环节三:头脑风暴,现场练兵
韩老师利用大班的一节语言《小螃蟹找工作》中的一个辩论小片段“小螃蟹做理发师是否合适?”10分钟的现场观摩,让老师们确定出自己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智慧可以碰撞,思维可以延伸,老师们观摩了视频以后都积极思索出实施有效的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而且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也能够有效匹配。
环节四:延伸活动,小结梳理
最后韩老师梳理出,在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上,可以根据一下几点来确定:
1、指向幼儿层面:可以了解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信息。
2、指向教师层面: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
3、指向材料与环境层面: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个别差异。相信通过今天的沙龙,老师们在以后的观察中能够做到走近孩子、走近孩子,对孩子、老师自身以及、材料与环境等的不断观察与思考,在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增强的同时,能逐渐更新自己的儿童观、教师观、活动观、课程观等,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撰写:徐菊 图片:贾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