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推进科学领域实施,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及其对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2025年1月3日,指向多元能力发展的幼儿园玩创工作坊的建构研究小组,在周嘉蕾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一同进行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与学习。
环节一:区域观摩
课题组成员对南大一和大二班的科学探索区域进行了观摩。两个班级所进行的STEM制作活动,包括制作灯笼、万花筒、平衡桥等互动游戏,引起了观摩者的浓厚兴趣。在进行灯笼科学游戏的制作过程中,两位幼儿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合作:一名幼儿负责构建电路以点亮灯泡,另一名幼儿则负责制作灯笼的外壳。最终,两位幼儿通过尝试使用围合、粘贴、套接等多种方法,成功地制作出一个灯笼。在万花筒的制作游戏中,幼儿们展示了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们表现出高度的专注力和探索精神,而教师则提供了精心的指导和陪伴。
环节二:课例观摩
费苏亚教授主持了一项名为《趣玩平衡》的科学活动。在该活动中,费教授提供了勺子、棒冰棒、小方块等多种丰富且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并设计了两次具有递进性的操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得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以实现棒冰棒的平衡状态,从而获得关于物体平衡性的初步经验。
环节三:教研思辨
最终,课题组员们针对本次课程实例及游戏现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科学活动《趣玩平衡》的课程评价中,教师们一致认为通过两次操作材料能够有效展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并对材料的适宜性进行了细致的评估。经过讨论,教师们就材料的投放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关于材料的适宜性,例如使用面积较小的方块作为平衡点更为恰当,而不宜采用面积较大的小方块。其次,关于投放记录表的设计,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在活动的第二阶段应引入开放性的记录表,以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后续的分享和交流提供支持性材料。
一次研修,推动一次思考。让教育更有“温度”,让科学活动的组织更有“嚼劲”,让孩子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本次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并进,共思共研,一同助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
撰稿人:徐媛媛 拍摄:李诗婷 审核人:周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