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贯彻落实《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精神,提高教师对幼儿自发性游戏行为的观察及支持能力,2023年12月30日,自主游戏组成员在谢丹老师的带领下聚焦美工区自发游戏案例展开研讨,探讨自发性产生的原因,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发展及对幼儿的自发游戏的支持策略。
一、自由讲述,分享经验
老师们聚焦美工区观察到的自发性游戏案例展开探讨,在分享、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自发性游戏是在主题活动下,教师依据价值判断,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收集相应的材料,合理摆放,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经验或同伴影响的基础上,自发的选择材料,创作作品,教师在观察、谈话、分享交流、再调整的过程中,支持幼儿自发性游戏更好的开展。幼儿的技能也会影响自发性游戏更好的开展。
二、案例研讨,梳理策略
陶镭老师分享的案例是同一名幼儿在美工区秋天主题下,小朋友用螃蟹壳做螃蟹,在《神奇的动植物王国》主题下,用蛋托做熊猫,在动植物主题下,用彩纸做水母。薛珂老师分享的是在同一主题背景下不同幼儿在美工区的自发性游戏案例。孩子们围绕松果这一主材料做风铃、小人,创设堆雪人的场景。围绕这两个自发性游戏,我们在不同主题下,孩子们会自发选择材料围绕主题创作作品,同一材料幼儿的创造性玩法也会大有不同。我们老师要在明确游戏目标、核心经验的基础上,创设可能产生的自发性行为的环境。同时梳理出以下策略:
1、了解心理满足自主需求(理解幼儿、赏识幼儿)
2、创设环境浓厚自主情境(创设开放的美工区的环境,拓展幼儿创造的空间。提供丰富变化的物质材料,诱发幼儿求异创造。)
3、悉心指导顺应自发行为(教师要适时指导,激活幼儿的思维。)
三、理论引导,总结提升
最后,陈园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引领和提升,自发性游戏最终要回归游戏质量、材料投放和情境设计,通过环境、材料、情境、任务驱动创造相应的产生自发性游戏的条件。在观察幼儿自发性行为的过程中,倒推孩子在自发性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兴趣,产生原因、跟进策略等,才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适宜的支持性策略。
撰稿:丁涵 拍摄:丁涵 审核: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