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2023年5月8日下午,春江幼儿园全体教师齐聚西苑音体室,在徐媛媛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对一倾听专题教研活动。
一、明确概念,发现倾听价值
首先对于什么是倾听?老师们各抒己见,于丽君老师认为:倾听,是相互的,是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理解,是师幼之间关系的融合、情感的升华;王婷老师认为:倾听是一种温和地接纳和理解倾诉内容的沟通方式。陆丽红老师认为:“听”表示被动接受。而“倾听”则不一样,它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吸收。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一些解码工作。最后徐媛媛老师进行了小结:倾听是幼儿与倾听者互动的过程,是倾听者在认真听取幼儿的各种观点、想法后,经过加工、整理、分析,以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幼儿的过程,是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倾听的内容是多样的:听幼儿的语言,看幼儿的动作、神情、表征。倾听的过程是延续的:包含倾听者在聆听、观察之后的信息加工与及时反馈。
二、案例分享,复盘反思倾听技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每天都在运用倾听,将自己“听见的”、“看到的”故事记录下来。在开展倾听活动时,倾听内容有哪些?倾听方式有哪些?何时进行倾听?贾冬玉、徐栋、李萍萍三位老师分别结合案例进行了阐述。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一对一倾听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小班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具体形象思维,难以独立讲述有些内容,借助图片或视频形式,让幼儿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介绍。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倾听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选取不同的倾听形式,如视频、图片、录音、日志本、检核表等来帮助我们精准的听懂幼儿。
三、观看视频,共诊倾听后的支持
倾听的过程是延续的:包含倾听者在聆听、观察之后的信息加工与及时反馈。那么我们到底做的怎么样?徐媛媛老师带领老师们一起观看了一段蚕宝宝的视频,共同诊断老师是如何基于观察倾听提供支持的。倾听幼儿只是一种走进幼儿、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手段。在倾听后,需要老师及时作出解码工作,这次倾听是否需要我们作出后续的支持与反馈,如果需要,我们应该怎样去支持幼儿,支持后,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这样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
通过今天的教研,对倾听做了浅层次的理解,从倾听的概念,价值,倾听的方法,解码工作等方面做了初次探讨,相信大家对倾听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启发。希望老师们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习惯去积极与班里每一位幼儿互动,去倾听,去发现,放下身段,与幼儿做朋友,在更多的互动频率中,去看见儿童,亲近儿童,理解儿童。
撰稿:顾佳慧 照片:徐栋 审核:王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