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随着自主游戏课题组自发性游戏现状的研究,孩子们的自发游戏有了更进一步发展,为此,春江幼儿园课题组成员于2021年12月10日下午展开了小班区域观摩自发游戏行为的研讨活动。
篇章一:区域观摩 寻自发性游戏行为
本次活动教师们聚焦小1班,带着目标观察幼儿自发游戏行为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区域现场,教师们根据分组跟随区域中孩子的步伐仔细倾听、细心观察、用心记录、及时留存孩子的自发性游戏行为的具体表现。
篇章二:聚焦游戏现场 追行为产生原因
观摩结束后,老师们在贾冬玉老师的主持下聚集会议室进行了本次游戏研讨。首先,回顾上次活动中总结梳理自发性游戏产生的条件,明确自发性游戏概念。接着,老师们先结合现场小组讨论梳理幼儿自发游戏行为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而后按小组老师们畅所欲言,各自讲述了在观摩游戏中捕捉到的自发性游戏行为的具体表现案例,如:小1班的美工区一个小女孩对萝卜进行了两次托印画,第一次拓印的萝卜布局较随意,第二次拓印的萝卜上下有序排列,并且能主动向老师寻求材料进行游戏。从这个案例中老师们分析出,该女孩的行为是自发性游戏,而且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自我经验的自发性游戏行为。
在各位老师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老师们更加会判断幼儿的行为到底是自发性游戏还是自主性游戏,明确了自发性游戏是在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可以细化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参与权和决定权的掌握。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关注是否合适,领域核心经验、价值要更加明确。
篇章三:理论提升 明确下一步研究方向
活动尾声,贾老师组织大家简单地进行了理论学习,教师怎样支持幼儿的自发性游戏。1.孩子做自发游戏的主人,教师做自发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2. 教师细致观察,注重隐性指导。3.教师适时评价,体现榜样的力量,提高游戏质量。4.教师重视活动后点评。
最后,在课题组的领衔人韩萍老师带领下组员们一起分析梳理小班各区域之间影响幼儿自发性游戏行为产生的原因:1.材料的多元性和玩法限制了幼儿的游戏;2.支持性环境,隐性教育资源的影响;3.幼儿自身的经验和兴趣;4.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决定自发性游戏行为频率会多些。同时,韩萍老师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引领和提升:今天的研讨时有质有量的,氛围轻松,发言积极,老师们继续保持。后期会针对中班、大班在进行幼儿自发性游戏行为的研究,该用怎样的指导策略、怎样的观察手段去支持孩子的自发性游戏等。我们脚步放慢一些,一次研一个点,研透,这样方向才会更明确。
小小自发游戏中蕴藏了大大精彩,不仅是孩子与各种材料的互动、教师的隐性支持,更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自主、自发行为的充分体现。相信在老师们一步步地推进中,自发性游戏研究方向和思路会更加明确、清晰。
撰稿:谢丹 审核:韩萍 拍照: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