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本着儿童立场,抱着持续探索、更进一步的研究心态,2020年12月28日上午,新北区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核心小组28位成员,相聚百丈中心幼儿园,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七次小组活动。
篇章一 案例分享,用观察串联课程
吕墅幼儿园朱佳老师分享的课程故事《“冠”注洗手,健康“疫”生》,从孩子们生活的小事入手,借助观察了解孩子“不洗手”的现象和原因;在对小班幼儿进行课程推进时,更多地基于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采用直观可感知的小实验、有趣的绘本故事、好玩的颜料实验等方式,让幼儿亲身感知七步洗手法的重要性,真正感受洗手的有趣和好玩;同时,利用家园合作的方式,让教师跟进的效果持续下去,发挥教育的重要性。
河海的郝卫锋老师就自己的户外观察记录与大家进行“观察技术”等内容的分享。教师借助日常观察,发现了一个现象—“曲棍球区人数很少”,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教师采用了点面结合观察的方式,借助多次地连续性观察,得出了相关的数据。在对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时,不仅对照《指南》、《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等理论;还借助分析曲棍球的动作特点与核心经验的方式,真正了解幼儿不愿意来这里的困难点;进而借助对不同类型的幼儿进行分类指导;班级教师与区域教师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帮助幼儿解决曲棍球游戏中的困难点,提升幼儿的游戏兴趣,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从两位老师的课程故事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再次明确了观察只是教师教育行为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和依据;重要的是,我们在进行观察时,要明确:“我看到了什么”、“判断的依据从哪里来”和“我该怎么做”的重要问题。
篇章二 扎根现场,用观察看见儿童
接下来,核心小组成员重点围绕“户外活动中教师观察及游戏后分享交流策略”内容,进行了游戏现场的实操演练,每位成员自制观察量表,自定观察目的,扎根游戏现场,看孩子的行为、研教师的教师策略与行为。
篇章三 话题研讨,用观察支持变革
活动在研讨中再次掀起高潮。核心组成员分成3组,分别就以下三个话题进行重点讨论:
话题一:你看见了怎样的儿童,你是用哪些方法看到的?
话题二:借助今天的现场,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进行分享交流?
话题三:除去分享交流的策略外,后期教师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跟进与支持?
每个小组教师,讨论热烈,收获满满。其中,在话题一的分享中,我们学习到:在观察时,借助点面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看到更多游戏区域的设置;更能够看到各个游戏区幼儿游戏的人数以及游戏的类型;借助点上观察,我们能够看到幼儿的动作轨迹、幼儿的动作差异、幼儿的规则意识、同伴交往、游戏的习惯情况等;
基于此,在分享交流时,我们就可以从安全自护、运动品质、运动方法、游戏规则、遇到的问题等内容为交流话题;交流的环节有大家说、重点说、计划说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非常实用的话语体系。同时,核心组成员们,还拓展思维,发现:交流形式可以从固定到根据需要展开即时交流、游戏中的组织方式和场地环境要从师本位过度到儿童本位、器械材料更要从盲目投放到心中有各年龄段运动技能与幼儿具体行为为依据,投放适宜的材料与环境,真正助推幼儿发展。
本次活动环节紧凑,干货满满,老师们沉浸其中,不仅从技术下手,练观察、学观察、用观察,更不断更新对观察的认识,使其不止于手段,最终回归儿童的鲜活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撰稿:李晗 拍摄:李晗 审核:高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