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我园教师的园本教研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园教科室成员在陈梅芬园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常州市“园本教研优秀园”评比活动。在区级评比中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脱颖而出,并于2020年12月12日中午1点,在春江幼儿园百馨西苑园区音体室进行了市级第二阶段的园本教研现场考察。教科院委派的两名信息采集员位临现场进行了观摩。
篇章一:厉兵秣马,磨练中成长
前期,行政领导扎根现场,挖掘真实存在的问题,聆听教师当下的困惑,并通过园级、级组多次商讨确定沙龙组成员及研讨主题,即“走近你,走进你——解读孩子作品”。沙龙组成员利用空余时间查阅美术方面资料,阅读《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绘画心理学》、《创造性课程》等书籍,不断积累美术专业知识,厚实美术专业素养,在学习中充实自己,不断成长。
篇章二:直击现场,绽放最美之光
活动现场,韩萍老师带领组员围绕“为什么要解读幼儿美术作品”及“如何解读”两个话题进行了探讨。针对“为什么”,老师们各抒己见。朱丽老师通过讲述班里《蓝色太阳》的案例,指出从孩子的作品及与孩子的对话中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及内心需求。徐惠芬老师、杨婉君老师、李诗婷老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表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通过解读作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及情感表达。由此可见,细心解读幼儿的作品,能客观地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个性情感、兴趣需求、发展阶段、审美能力,给予幼儿更好的支持。
明确了解读的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去做?韩老师通过图片对比、实物展示、案例描述等方式和老师们展开了精彩的互动。《被困的小鸡》绘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明白了对话的重要性;玉米小人系列手工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孩子手工技能的发展及性格差异;消防车主题画让我们看到了同一年龄段孩子绘画水平的差异及不同孩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通过大家的交流探讨,我们形成解读幼儿作品的共识:解读作品我们一般围绕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作品本身三大方面进行解读。解读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每一幅作品,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观察为前提、对话为依据。针对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从色彩、造型、构图三元素来进行分析。针对手工作品,可以从造型构思、材料运用、制作装饰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篇章三:感悟成长,厚积而薄发
幼儿作品的解读是我们了解幼儿的一个窗口。相信通过本次教研,老师们对如何解读幼儿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细细品鉴,去饶有兴致地倾听,感同身受地共鸣,充满好奇地追问,让每一位春幼娃快乐、自主、灵动生长,用玩的心态来享受表达、享受创造。
撰稿:杨婉君 拍摄:李晗 审核: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