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九月,秋意正浓。2020年9月24日下午,新北区“行为观察与支持”研究核心小组欢聚银河幼儿园,开展了本学年度第5次小组活动,就“观察与课程的关系”展开现场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以学促研,以研促进。
篇章一 微分享——基于观察的课程故事分享
孟河实验幼儿园的李芬和孟河中心幼儿园的巢小芬两位老师以“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为引导,分享了教育实践中的基于观察的微课程故事。李芬老师分享的《隔开一米远,到底有多远?》结合当下疫情的热门话题,以“为什么是一米”、“多少是一米”、“怎么测量”的问题导向,延伸至幼儿生活中对一米的感知和测量;巢小芬老师的《观察的那些事儿——小班记事》,以小班幼儿一日生活的适应为目标,分享了适用于生活环节的轶事记录、检核表、等级评定量表等观察方式。从两位老师的分享中我们看到观察需“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兴趣、经验和需要,成为课程的起点和依据;观察更需“看见儿童行为的背后”,以孩子为基准,课程才能往更有意义有的方向推进。
活动中,组长高玉晶也以小班适应课程故事为引,深入剖析了观察在课程推进中的运用方式和产生的效应。明确观察的最终目的,通过观察将幼儿的行为分类、分层,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实现“观察与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螺旋上升的积极模式。
篇章二 微交流——观察与课程融合的行与思
在故事分享的同时,核心组的老师们更是围绕“观察与课程”的关系,展开了现场的互动交流,谈谈在案例故事中汲取的新经验、好方法。在思维的碰撞中,小组成员们再一次梳理观察与课程的关系,观察既是课程的起点、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引路标”、“再起点”、更是反观课程实施的载体和依据。“我看见孩子了吗?”、“看见了孩子的什么?”、“我陪孩子了吗?”三个抛问让我们再次检视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支持行为是否以孩子为基准,是否寻找到陪伴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通过本次活动小组成员不仅再次理清了观察的意义和方法,更为后期的课程推进找到了拐杖和支点。9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承前启后的时节,更期望小组成员们能将“观察”的种子播撒,将所思、所学、所研带到真实的教育现场,开展更适宜的课程,成就更专业的自己,让更多孩子收获幸福的童年。
撰稿:李晗 拍摄:李晗 审核:高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