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之声,师之力——记春幼童谣组活动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民间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流传下来,它不仅仅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蕴藏着浓浓的骨肉亲情,是文学艺术与民间艺术结合的产物。民间童谣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叠词叠韵、富有节奏感,贴近幼儿生活,因此非常适合成为我们幼儿园的课程资源。 2014年5月23日,小班组张伟娟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别样的童谣课《谁的耳朵》。童谣韵律响亮、富有情趣、琅琅上口深受幼儿的欢迎。张老师让幼儿从听、看、讲等方面来学习,运动多种感官理解并复述简短的童谣作品。 随后我们就各年龄段童谣教学的基本策略进行研讨。从挖掘多种形式的民间童谣开始,积极开展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民间童谣教学活动,同时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探索适宜的组织策略,不断提高民间童谣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认知和情感的良好发展,使我们的民间文学在幼儿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 总之,如果要真正上好一堂课,一定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磨合,更要不断地进行修改,最终虽还不是最完美的,但会缩短与完美的距离,这样也才能加快自己进步的步伐,否则只能是停滞不前。
摄影:邵慧莲 撰写:邵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