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给孩子吃药,很多家长都有一堆苦水。医生开的一些药只能服半片,甚至是1/4,家长只好用手掰,用刀切,最终还不知道距离标准剂量有多远。5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社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这次意见出台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推进儿童用药的剂量改变。除了儿童用药市场存在品种少、规格少、剂型少等客观原因外,家长在主观上总把孩子当做“缩小版”的成人,在用药上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1
预防性用药
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个别家长过于相信广告和药品价格优惠的诱导,盲目给孩子服用药物以作预防。郑州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陈海燕介绍,比如目前最常见的,就是把板蓝根作为预防感冒的保健品使用,长期使用这种药物,对孩子身体并没有好处。
误区2
凭经验用药
俗话说,久病成医。一些孩子经常感冒发烧,家长就在家备上很多感冒药、退烧药,孩子一出现症状,就凭经验给孩子服药。
“一般抗感冒药不是治疗感冒病因的,而是治疗感冒症状的,其主要成分是抗组胺剂、咳嗽抑制剂和血管收缩剂等。”郑州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李晓华说,这些成分对孩子也许能起到抑制感冒症状的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会导致宝宝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此外,孩子的咳嗽、流鼻涕、发烧等这些症状也许根本就不是家长以为的“普通感冒”,家长自己给药很容易误判断,延误治疗。
误区3
输液更好些
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得了伤风、感冒、咳嗽、腹泻等疾病时,盲目迷信输液。
“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国际公认的原则,即根据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或输液。”李晓华说,这是因为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如有不良反应还可以洗胃;肌肉注射的吸收需要时间,能给急救制造一定条件;而输液时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体内,要是有伤害,会当即爆发并且十分凶险。
李晓华提醒,通常静脉输液有四个适应指征:严重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需要用的药物只能通过静脉点滴。